从2012年9月份以来,羊肉价格逐渐走高,羊也被老百姓“尊称”为“羊贵妃”,念“羊”经、打“羊”牌、发“羊”财的投资者也多了起来。
近日,笔者看到这样三条信息——
其一,忻州的
养羊业已基本告别了落后、零散的养殖模式,各个县市的羊产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市的羊产业迎来了发展高峰……目前,神池县羊存栏数达到10万只,养殖户达到665户,预计到2015年,全县羊饲养量可达到50万只;
其二,朔州市依托地理、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大园区、大草场、大龙头、大循环、大体系五大战略,精心打造牛羊产业……目前,右玉县已建成专业的养殖园区120多家,羊饲养量达到80多万只,有望年底达到85万只,
肉羊养殖户达1.02万户;
其三,大同市加快建设左云、浑源两个100万只肉羊基地县,全市每个县区都要建设1个10万只规模养羊园区、1个5万只民营园区、1个5万只合作社园区和1个万只种羊扩繁场,今年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用3年时间,使全市羊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
从中可以感觉到,当前我省的养羊产业“方兴未艾”,忻州、朔州、大同这几个市甚至已经呈现出了“你追我赶”的态势。但是,面对动辄上百万只、千万只饲养量的预定目标,面对不断加大羊产业的投资力度,笔者还是禁不住有些担忧。
从本质上讲,在羊成为“羊贵妃”之后进行大规模投资跟进,其实就是在追涨。当然,这种追涨肯定是基于对“羊贵妃”行情的坚定看好。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产业或者商品的供求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追求规模效应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规模对于供求关系的影响。既然我们把养羊产业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就必须考虑我们的“产量”对整个市场行情的影响,就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这就要求忻州等几个市要特别注意加强沟通和协调,将整体的养殖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一定要杜绝“跟风”养羊氛围的形成,毕竟“奶贱伤农”和“白菜卖难”的例子不是仅出现过一次。唯有如此,投资者才能更持久地享受市场行情所带来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