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茯苓的采收与加工技术,应随熟随采】采收:当窖顶土龟裂时,用土将裂缝填好,等到一段时间不再裂缝后即可进行采收。加工:除去新鲜茯苓表面的砂土,铺放于稻草上,其中稻草与茯苓相间逐层铺放,上层铺盖稻草,四周用稻草封严,使[ 详情 ]
【茯苓是什么东西?茯苓有什么作用】茯苓俗称云苓、松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白色,产于云南、安徽等地。茯苓菌丝体是茯苓孢子萌发的,只存在于萌发的初期。茯苓子实体则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等多种疾病,用途十分广泛。[ 详情 ]
【土茯苓是什么植物?土茯苓的产地】土茯苓为攀援灌木,长1~4毫米,茎干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粗2~5厘米。叶互生,叶柄长5~15毫米,叶片薄革质,从狭窄的椭圆形披针形到狭窄的卵形披针形,长度为6~12厘米,宽度为1~4厘米。土茯苓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有10多朵花。土茯苓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呈扁圆柱状,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 详情 ]
茯苓的采收与加工技术,应随熟随采
采收:当窖顶土龟裂时,用土将裂缝填好,等到一段时间不再裂缝后即可进行采收。加工:除去新鲜茯苓表面的砂土,铺放于稻草上,其中稻草与茯苓相间逐层铺放,上层铺盖稻草,四周用稻草封严,使
茯苓是什么东西?茯苓有什么作用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白色,产于云南、安徽等地。茯苓菌丝体是茯苓孢子萌发的,只存在于萌发的初期。茯苓子实体则通常产生在菌核表面。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等多种疾病,用途十分广泛。
茯苓产地在哪里?茯苓的生长过程
茯苓常寄生于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我国河北、河南、山东等多地均有分布,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分布。茯苓菌丝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分解基质成分,逐渐增大形成菌核,菌核发育到一定程度后露出土面,在测下方产生子实体,子实体产生孢子,孢子萌发生长,又开始了新一代的生活。茯苓皮、茯神等都是常见的茯苓种类。
茯苓能不能生吃,茯苓吃多少克合适
茯苓可以生吃,但建议煮熟后再食用,茯苓含淀粉多,生吃不利于消化,所以茯苓建议煮熟后再食用。茯苓吃10~15克比较适当,不要过度使用,茯苓是宁心安神的养生中药,可以泡茶、煮粥、炖汤,一般推荐量为10~15克。经常吃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消除水肿,改善睡眠,缓解疲劳,消除抗菌炎症。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茯苓的栽培条件
栽培茯苓时,菌丝纯培养过程中可用土豆汁、松木屑等作为综合营养源,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菌丝的生长最佳温度为23~28℃,土壤含水量需达到20%左右。栽培前要做好栽培准备,准备好栽培场所和菌种。接种时菌丝引、肉引、木引要采取不同的接种方法。待茯苓外表呈黄褐色时可采掘,最好选择晴天挖掘。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是什么,科属、药性和功效都有区别
1、科属区别:土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是百合科植物攀援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2、药性区别:土茯苓主要在于“解毒”二字,茯苓主要在于“宁神”二字。3、功效区别:土茯苓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等功效,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
哪些地区适合种植茯苓,附其种植方法和种植时间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合种植茯苓,但北方的严寒地区不适宜种植茯苓,我国茯苓主要有茯苓大别山产区、茯苓湖南产区、茯苓云南产区等几个主要产区。茯苓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种植,具体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决定,最晚不得超过7-8月份种植,因为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茯苓难以成活,成活率不高。
茯苓的种植前景,怎么种植茯苓
中药材茯苓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好,在配方用药、保健食品和制药企业的原料用量明显增加,种植前景比较好。茯苓亩产量在5000斤以上,每亩纯利润一般不会低于5000元,种植效益比较好。选
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方法(最新茯苓高产栽培方法)
段木栽培茯苓,用鲜茯苓,或人工培育菌种接种在松木筒料上,挖窖养菌,经一年或三年培养,在筒木上结出茯苓菌核。生产上由南北气候相差很大,有时生产上差异,但备料均以老松针始落,新松针生成这段时间,即冬季至元月份,下窖南方5月,北方6月份,收获第三年6一7月份。
茯苓生长在哪里 野生茯苓生长在什么地方
茯苓通常生长在海拔300米至800米的地区,适合在35度以下的向阳坡,以及黄沙酸性土质中生长,其菌丝发育及菌核形成适宜温度24度至28度,常生长于松树根部,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