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三代虫病--泥鳅的常见病害
由一种胎生单殖类吸虫引起的鱼病,又称环指虫病。虫体呈纺锤形,体前端有4个黑点,体后端有一固着盘,盘上有一对大钩和数对小钩。此虫三代同体,在成虫体内可见子代和孙代的胎儿雏形,故名为三代虫。泥鳅病害:小瓜虫病--泥鳅的常
泥鳅的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的温度与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水温28℃内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而时间减少。孵化率的高低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是:水温15℃时为 80%;20℃时为94%;25℃时为98%。泥鳅受精卵孵化
泥鳅养殖春季注意预防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发现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泛,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鳅体,发病的高峰期在每年的早春和晚
泥鳅怎么养
想要养殖泥鳅,就要在场地的建设、鱼苗的投放、饵料的配制和定期巡查等方面着手。场地以泥底为宜,做好进出水口的封闭,每亩地投放大约5-10万尾鱼苗,饵料以动植物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为主,定期巡查池塘换水堵漏。 泥鳅的
泥鳅喂什么饲料
泥鳅喂的饲料主要是以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中又被分作鲜活饵料和动物组织两种,植物性饲料以粮食的加工品为主,包括麦麸、米糠、酒糟等,鲜活饵料以蚯蚓、蝇蛆和蚕蛹为主,少量使用动物内脏。 泥鳅喂什
泥鳅可以养多久
泥鳅在家庭养殖中能够养多久,取决于我们使用的是河水还是淤泥,温度适宜与否与水质更换等。在河水中只能养30天左右,清水中15天,纯净水中7天,淤泥中可以有60天以上,温度稳定在24-27摄氏度之间,及时换水即可。 泥鳅在家里
泥鳅饲养与繁殖
想要饲养和繁殖泥鳅,我们就要在场地的选择、温度的管控、饲料的调配和时间的把握等方面用心。准备一个深度1米的水池,铺上20厘米的肥土后用生石灰消毒,注入水,保持温度在18-30摄氏度之间,4-8月期间泥鳅产卵繁殖。 泥鳅
无土培水养殖泥鳅技术
近年来,由于稻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沼泽地等天然水域的开发,捕捞强度的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逐年减少,野生泥鳅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各地纷纷开展了泥鳅的人工养殖。但由
无土泥鳅养殖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泥鳅味道鲜美,价格不菲,而且容易养活,具有不错的市场价值,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泥鳅无土养殖前需要做的准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哦。 1、养殖池与鱼巢修筑 养殖池的大小可由养殖的数量而定,需
泥鳅人工繁殖
一.人工催产 (1)催产亲鱼选择。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