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泥鳅养殖的投喂技巧
泥鳅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食,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植质。泥鳅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
泥鳅水花怎样培育
泥鳅育苗分两种:1,自然繁殖。 就是在培育池里让泥鳅自己交配,自己产卵,自己孵化。好处是: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短处很多。育苗多半不采用。2,人工繁殖。人工繁殖又分1,自然产卵,自然繁殖;2,自然产卵,人工孵化;3,人工受
泥鳅喜欢吃什么
泥鳅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泥鳅主要以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
小泥鳅致富路上翻大浪
从2009年创办安居区大鳞副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该合作社理事长肖建波在养泥鳅这条路上历经坎坷,终于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几年来,在肖建波带领下,合作社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创优品牌,开拓市场,有效促进了三家镇水产业快速健
巧吃泥鳅能护肝
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所含蛋白质丰富,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从饮食中摄取蛋白质,有助于被病毒损害的肝细胞的修复。因此对于慢性肝病者来说,食用泥鳅获取蛋白质,正是一种对症进补的好方法。 泥鳅治病,食用方法主
泥鳅稻田养殖法
既种稻又养泥鳅稻田每种5行水稻空1行,在进出水口处,用栏网围好, 以防潜逃。种完稻田即放养泥鳅,饲养4个月即可捕捞上市出售。饲料是经过发 酵腐熟的畜禽粪和田间生长的杂卓、害虫、浮游生物等。水稻是泥鳅最好的隐蔽 场所
台湾泥鳅成功落户江阳
普通泥鳅个头小,20多条才有1斤重,可有一种泥鳅个头大,一条就重4两,比普通泥鳅个头要大3、4倍。10月18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清凉寺村的养殖基地,看到这种名为台湾鳗鳅的泥鳅。该鳗鳅于今年4月落户后,实现了成功繁殖
小泥鳅“钻”出大市场
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八零后,没有文凭,没有技术,想要创业,可想而知是多么艰辛的一件事,但是他创业了,而且成功了,他叫夏明建,家住李堡镇新庄村6组。两年前,夏明建看上了泥鳅养殖这个项目,在众多的反对声中迎难而上,一直坚持到现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下面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参考。泥鳅气泡病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
小泥鳅创出特色大产业
桥头集镇竹塘村充分发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优势,把水产养殖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大力整合资源,以鱼虾养殖为龙头,带动泥鳅养殖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新品种,建立了200亩泥鳅特色养殖场,年产泥鳅150多万斤,小泥鳅创出特色大产业,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