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天津大棚养泥鳅效益高
昨天,记者走进从子强家的草莓温室大棚,只见原来一亩半地的大棚里,被分割成三个水池,池子里铺着黑色的塑料布,水中的泥鳅欢快地游来游去,池子周围堆着原来的土。说起养泥鳅的初衷和投资情况,从子强介绍说,他是从六月份开始养
泥鳅暂养最常见的五种模式
泥鳅起捕后,无论是销售或食用,都必须经过几天时间的清水暂养,方能运输出售或食用。暂养的作用,一是使泥鳅体内的污物和肠中的粪便排除,降低运输途中的耗氧量,提高运输成活率;二是去掉泥鳅肉中的泥鳅味,改善口味,提高食用价值;
泥鳅养殖鳅苗孵化技术
泥鳅苗人工繁殖的关键在于催产,催产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后,就可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鱼剂量为每克体重20-4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一次注射。雌雄比例一般为1:2或1:3。
小泥鳅“畅游”韩国
在江苏连云港赣榆区有个墩尚镇,对于往来中韩的泥鳅贸易商而言,这个小镇可谓赫赫有名。该镇发展泥鳅养殖面积2.2万亩,有养殖池塘9000多个以及18家出口泥鳅注册养殖场,是名副其实的“泥鳅养殖之乡”、“中
泥鳅养殖的注意要点
(1)水质和水温 暂养泥鳅,不求生长,只为提高泥鳅的成活率和减少消耗、防止消瘦。水温以5-10度为适温,暂养泥鳅密度很大,因此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用鱼篓或网箱暂养,就要选择水质清澈,水温较低,有缓流的水域;如果用水缸或水
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近期受高温影响,泥鳅死亡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已养殖2~3年的泥鳅,每天都要死亡7、8斤。症状大多是:鳅体发白、发黄,与肝胆综合症很相似,但病鳅同时又带有很明显的烂鳃症状,打开鳃盖后会发现鳃丝内有少量污染物,而且还伴有出血症
江西宜春泥鳅养殖喜获丰收
经过市场调查,袁州区三阳镇袁秋明觉得养殖泥鳅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于是,他系统地学习了泥鳅养殖技术,并于今年年初在家乡三阳镇彭坊村投资创办了东岸水产养殖基地,开始养殖台湾泥鳅。目前,该基地16亩水塘养殖的首批泥鳅已
泥鳅养殖的越冬技术
(一)泥鳅越冬前的肥育泥鳅在秋季水温不再升高的时候,摄食量增多,这是准备冬眠增强体质的自然现象。这时要让泥鳅好吃好饱,做好越冬前的育肥工作。育肥的饵料配合比例应是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各半。投饵量可随着水温
泥鳅养殖技术之池塘处理
一是池的四壁在修整后须夯实,杜绝渗漏,四周可用水泥筑墙、薄膜贴埂、铲光土壁等措施来达到防逃的目的。二是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三是池塘上设进水口,下开排水口,进排水口呈
泥鳅养殖的鳅病防治
为预防鳅病发生,在保证饵料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应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箱体。一旦发现肠为病,可在10公斤饵料中投入20克痢特灵,每日投喂2次,连喂3~5天。赤鳍病对泥鳅危害极大,泥鳅感染此病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