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夏伯特线虫寄生于羊的大肠引起的以肠道发炎、腹泻、消化紊乱,消瘦为特征的线虫病。本病在我国西北牧区分布广泛,在干燥高寒地区尤其严重,受害最大的是1岁左右的绵羊。
[病原特点] 夏伯特线虫成虫淡黄色,虫体粗壮,头端为圆形,口囊呈半球形,口孔宽大,所以又称阔口线虫。雌虫长16~26mm,雄虫14~23mm,雌虫阴门靠近肛门。
[流行病学] 该病在我国西北牧区分布很广,在高寒干燥地区其危害甚至超过了捻转血矛线虫和绦虫,尤其是在牧区的春乏时期表现尤为明显。该病发生在温暖季节,羊主要通过污染的牧场传染。夏伯特线虫也是土源性线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24小时孵化出幼虫,在一周时间内经两次蜕皮后发育成侵袭性幼虫。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在牧场可以存活2~3个月。侵袭性幼虫也有向光向湿向温暖性,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幼虫出现在草叶上的几率最高,这是也是感染的最好时机。当羊吃草时吞入侵袭性幼虫即可感染。通常,幼虫在1个月左右繁育成为成虫。
[临床症状] 夏伯特线虫以强大的口囊在肠黏膜吸食血液,造成肠黏膜的损伤。由于虫体在肠道不断随吸血移行寄生位置,导致肠黏膜多处损伤,易并发细菌感染。成虫还能分泌毒素,对羊的健康危害很大。患羊表现粘膜苍白,排出浆液性或呈粘液性带血粪便。病也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病程长的表现消瘦、贫血。严重的可以引起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虫体寄生肠道的损伤、炎症,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见病灶部位的溃疡和坏死。剖解可见虫体吸附于肠壁,造成局部肠壁损伤,有时可见粘膜出血,上有大量粘液。
[诊断] 生前诊断可以用1%的福尔马林灌肠进行诊断性驱虫,根据对排出虫体的鉴定诊断是否为本病。死后根据剖检发现的虫体确诊。
[防治]
(1)每年春秋两季,用敌百虫或驱虫净进行预防驱虫。
(2)敌百虫治疗,每千克体重50-60毫克,配成水溶液,一次灌服。
(3)驱虫净治疗,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一次口服,或配成5%的水溶液肌注,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