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巴贝斯虫病是由莫氏巴贝斯虫、绵羊巴贝斯虫等寄生于绵羊、山羊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又称梨形虫病,俗称巴贝斯焦虫病、蜱热、红尿热,临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症、血尿症,具有高热、黄疸、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发病急、致死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本病在我国广泛存在,常呈地方性流行。
[病原特点]本病病原分类属于梨形虫纲(Piroplasmea)、巴贝斯虫科(Babesiidae)、巴贝斯虫属(Babesia)。已报道的感染羊的巴贝斯虫有五种,分别为莫氏巴贝斯虫(B. motasi)、绵羊巴贝斯虫(B. ovis)、粗糙巴贝斯虫(B. crassa)、泰氏巴贝斯虫(B. taylori)和叶状巴贝斯虫(B. foliate)。
巴贝斯虫均寄生于羊的红细胞内,是由原生质和染色质二部分组成的单细胞原虫。在羊红细胞内的虫体形态多样,呈单梨籽形、双梨籽形、圆形、卵圆形、椭圆形、环形、边虫形、阿米巴形、三叶形、十字形、钉子形、短杆形、纺缍形、逗点形等。姬姆萨染色血片中,原生质呈淡兰色或着色不明显而呈空泡状,染色质呈紫红色。不同种巴贝斯虫根据其典型虫体形态、大小和结构以资鉴别:
1、莫氏巴贝斯虫:为寄生于羊红细胞内的多形性大型虫体,以双梨籽形虫体最多,可占60%以上。典型虫体为尖端呈锐角相连的双梨籽形,每个虫体2团染色质,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长2.5~3.5微米,宽1.5~2.0微米),多数位于红细胞中央。
2、绵羊巴贝斯虫:为寄生于羊红细胞内的小型虫体。小于红细胞半径,在红细胞内或单独存在呈圆形或单梨籽形,大小1.0~1.8微米;或成双存在而呈双梨籽形,长1.8~2.4微米,宽1.3~1.8微米,两虫体的尖端相连呈锐角、钝角或平角,大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每个虫体通常有2个染色质团,位于虫体较宽的一端。梨籽形虫体占15%~16%。
3、粗糙巴贝斯虫:寄生于羊红细胞内的多形性大型虫体,其形态结构与莫氏巴贝斯虫相似;感染羊的许多红细胞内含四个虫体。通过血清学检测和基于18sRNA基因序列检测,可把该虫体与莫氏巴贝斯虫和绵羊巴贝斯虫区分开。其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尚不清楚。
4、泰氏巴贝斯虫和叶状巴贝斯虫:有报道称虫体与莫氏巴贝斯虫相似,也有报道认为其主要形态呈三叶草状,但这两种虫体仅见于60多年前在印度被报道,此后未再见分离和报道,有学者认为它们不是独立的种。
5、双芽巴贝斯虫(B. bigemina):有人依据病羊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在红细胞内检查到双梨籽形虫体报道了羊的双芽巴贝斯虫病,但未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该病羊患的可能是莫氏巴贝斯虫病。
[流行病学]羊的巴贝斯虫病发生和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常呈地方性流行。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传播媒介蜱的消长、活动密切相关。由于硬蜱的分布具有地区性,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易感性存在差异,羔羊发病率高,但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羊发病率低,但症状明显,死亡率高。纯种羊和非疫区引进羊发病率高,疫区羊有带虫免疫现象,发病率低。
巴贝斯虫的发育、繁殖和传播需硬蜱和家畜宿主共同参与,其不同阶段要么寄居于硬蜱体内,要么存在于羊体内,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虫,不能离开宿主而独立生存于自然界。莫氏巴贝斯虫病发生于4~6月份和9~10月份,其传病蜱包括青海血蜱、刻点血蜱、耳部血蜱、微小牛蜱、阿坝革蜱、森林革蜱、囊形扇头蜱和蓖子硬蜱等。绵羊巴贝斯虫病最早发生于5~6月份,而以6月中旬和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8月以后很少发生,其传病蜱包括囊形扇头蜱、耳部血蜱和硬蜱属的成虫。体内带有绵羊巴贝斯虫的雌蜱可经卵传递病原体给下一代,次代蜱叮咬羊吸血时把虫体注入到羊体内而传病。
[临床症状]羊巴贝斯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病羊临床上主要以高热稽留,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虚弱、死亡为特征。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轻度腹泻,反刍迟缓或停止,迅速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并逐渐发展为黄染。乳羊泌乳减少或停止,怀孕母羊常发生流产。
莫氏巴贝斯虫病体温升高至41~42℃,稽留数日,或直至死亡;因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性贫血而表现呼吸快而浅表,脉搏加快;血液稀薄,红细胞数减少至每立方毫米400万以下,红细胞大小不均;黄疸,可视黏膜黄染,血红蛋白尿。有的病羊出现神经症状,表现无目的的狂跑,突然倒地死亡。
绵羊巴贝斯虫病大部分表现为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0~42℃。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反刍迟缓或停止,虚弱,肌肉抽搐,呼吸困难,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血液稀薄,红细胞数减少至每立方毫米150万以下。50%~60%急性病羊于2~5天后死亡。慢性病例少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和皮肤水肿,黄疸少见,血红蛋白尿仅见于患病的最后几天。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羊可见尸体消瘦,可视黏膜和皮下组织、全身各器官浆膜、黏膜苍白、黄染,并有点状出血;血液稀薄,凝固不良,严重者如水样;肝脏肿大呈灰黄色;脾脏肿大明显;胆囊肿大2~4倍,充满胆汁;心脏肿大,心内、外膜及浆膜、黏膜亦有出血点;肾脏充血、发炎、肿大;膀胱扩张,充满红色尿液。第3胃内容物干硬,第4胃及大肠、小肠黏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剖检和药物疗效可做出诊断,采外周血涂片、姬姆萨法或瑞氏法染色、高倍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典型形态虫体可确诊。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可用于生前诊断和早期诊断,尤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临床工作中尚未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技术可用于虫种的研究和鉴定。
[防治] 羊巴贝斯虫病为蜱传性疾病,预防性灭蜱仍是目前预防蜱媒疾病的唯一措施,消灭蜱媒害虫应遵循有效、简便、经济的方针。
1、灭蜱,阻断媒介传播:在蜱类活动季节,取2.5%敌杀死乳油剂(有效成分为溴氰菊酯)用水按250~500倍稀释、20%杀灭菊酯乳油剂(有效成分为戊酸氰醚酯)3000~5000倍稀释、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1000~2500倍稀释、0.05%辛硫磷、1%~2%马拉硫磷、0.015%~0.02%巴胺磷水乳液,喷淋或药浴杀灭羊体上的蜱;喷洒羊舍和运动场地面、墙壁及圈舍周围杀灭环境中的蜱。间隔l5天再用1次。
2、加强检疫:引入或调出羊只,先隔离检疫,经检查无血液巴贝斯虫和蜱寄生时再合群或调出。
3、及时治疗病羊和带虫羊:发现病羊,除加强
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外,及时用下列药物治疗,杀灭羊体内的巴贝斯虫,防止病原散播。
(1)贝尼尔(血虫净、三氮脒) 每千克体重3.5~3.8毫克,配成5%水溶液深部肌内注射,1~2天1次,连用2~3次。
(2)阿卡普啉(硫酸喹啉脲) 每千克体重0.6~1毫克,配成5%水溶液,分2~3次间隔数小时皮下或肌内注射,连用2~3天效果更好。
(3)咪唑苯脲 每千克体重1~2毫克,配成10%水溶液,1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
(4)黄色素 每千克体重3~4毫克,配成0.5%~1%水溶液,1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