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阔盘吸虫寄生于羊的胰脏胰管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吸虫病。
[病原特点]本病病原属双腔科(Dicrocoeliidae)、阔盘属(Eurytrema),包括
胰阔盘吸虫(E. pancreaticum)、腔阔盘吸虫(E .coelomaticum)和枝睾阔盘吸虫(E. cladorchis)3种。胰阔盘吸虫呈扁平的长卵圆形,虫体长8~16毫米,宽5~5.8毫米,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虫卵呈黄棕色或深褐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一端有卵盖,新排出的虫卵内含一个椭圆形的毛蚴;虫卵长42~50微米,宽26~33微米。腔阔盘吸虫呈扁平的短椭圆形,虫体长7.48~8.05毫米,宽2.73~4.76毫米,口吸盘与腹吸盘近于等大;虫卵长34~47微米,宽26~36微米。枝睾阔盘吸虫呈前尖后钝的瓜籽形,虫体长4.49~7.9毫米,宽2.17~3.07毫米,口吸盘小于腹吸盘,卵巢分5~6叶,睾丸大且分枝;虫卵长45~52微米,宽30~34微米。
[流行病学] 阔盘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羊的胰管内,羊是终末宿主,其他动物牛、猪、骆驼及人感染。阔盘吸虫发育过程中需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蜗牛;虫卵随羊的胰液进入肠腔后随粪便排到外界,被蜗牛吞食后,在蜗牛体内发育成尾蚴,其离开蜗牛后形成尾蚴粘团粘附到植物茎叶等处,被第二中间宿主吃入后发育成囊蚴。不同种阔盘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不同,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为草螽,枝睾阔盘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是针蟋。含有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被羊吃入后,虫体移行到胰管内,经80~100天发育为成虫。从虫卵到成虫整个发育周期需500~560天,越冬二次。成虫在终末宿主绵羊体内可存活达7年以上。
[临床症状] 病羊消化机能障碍,营养不良,消瘦,贫血,颌下、胸部水肿,下痢,粪便带有粘液,严重时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慢性增生性胰管炎症,胰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管腔内充满棕红色虫体,严重者胰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其为胰管堵塞、胰液排出障碍所致。若继发化脓菌感染,可在胰脏形成脓肿。
[诊断] 用沉淀法检查粪便查到虫卵或剖检在胰管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 防治本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性驱虫和粪便管理工作。预防或治疗性驱虫可用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35~45毫克,1次内服或腹腔内注射。本病流行区在冬初和早春给羊进行预防性驱虫。驱虫后的羊粪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散播。平时加强
饲养管理,避免在中间宿主活跃的地方放牧以避免感染。其他参考双腔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