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的病菌附着在病株残体内越冬,翌年借助气流传播,从叶背的气孔、花萼、花梗侵入,潜伏在种皮上,当温度达到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时发生的几率较大,多年连作、排水较差、湿度大的田块是发病较重的。
一、番茄叶霉病的发生规律
1、发病症状
(1)番茄叶霉病主要是危害叶片,发病严重的时候茎、花果等也会受到影响。
(2)发病前期,叶片会出现许多斑点,斑点处背面则会出现灰白色的霉层,霉层颜色逐渐变深。
(3)如果遇到高湿环境的话,那么病斑的表面也会出现霉层。叶霉病首先会从植株下部的叶片开始发病,然后慢慢向上开始蔓延。
(4)严重时,整片叶片都会布满霉层,叶片呈卷曲、干枯状。除此之外,嫩茎、果柄上都会出现类似病斑,果实失去食用性。
2、发生规律
(1)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或以菌丝体在种皮内越冬。
(2)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背的气孔侵入,还可从萼片、花梗等部分侵入,并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3)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3~7月和秋季9~11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开花结果期。
(4)多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田间过于郁闭、空气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连续阴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及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
(2)采用双垄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法,除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外,还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再侵染,并且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
(3)根据温室外天气情况,通过合理放风,尽量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
(4)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叶片尽可能的摘除,也可增加通风。实施配方施肥,防止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
(5)病害始发期,保护地番茄用百菌清烟剂3~3.75千克/公顷熏蒸,或喷撒叶霉净粉尘剂、百菌清粉尘剂或敌托粉尘剂,间隔8~10天喷1次,交替轮换施用。
(6)发病初期,摘除下部病叶片后及时喷药保护,重点喷洒叶片背面。有效药剂有多菌灵、异菌脲、武夷霉素、多·硫悬浮剂、甲基硫菌灵、百菌清、氟硅唑、苯醚甲环唑等。
二、番茄顶腐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1、发病症状
(1)番茄顶腐病又称脐腐病,仅发生在番茄果实上。
(2)以青果期至着色期前最易发病,发病初始在幼果脐部、花器残余部位及其附近产生水浸状斑,暗绿色,后扩大为暗褐色大斑,有时扩展到半个果实。
(3)当病部深入到果肉内部时,果肉组织呈干腐状收缩,较坚硬,被害部分外部呈扁平状,表面皱缩,病果一般不腐烂。
(4)后期遇湿度高时,病部极易被其它腐生霉菌寄生,在病部出现黑褐色或其它颜色霉状物,造成病果软化腐烂。
2、发生原因
(1)番茄座果期,当田间水分满足植株正常生长需求时,植株的各组织器官间的供水是相对平衡的。
(2)而当处于燥热气候、干旱时水分供应缺乏,叶片因蒸腾作用与其他组织器官进行水分争夺,番茄叶片的细胞渗透压比果实的细胞渗透压要高,水分被叶片夺取,果实的远点脐部因大量缺水引起组织坏死,生长发育受阻,形成脐腐。
(3)也有认为是植株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素和硼素,致使脐部细胞的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发病。
3、防治方法
(1)首选果皮较光滑,果实较尖的品种,这类通常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在易发地区推荐选用,如长春1号,橘黄佳櫈等品种。
(2)补充钙素、施足基肥、合理配合。土壤缺钙时,每亩用消石灰或碳酸钙50千克均匀撒于地面并翻入耕层中。
(3)防止土壤干湿不定,切忌土壤过分干旱。定植时浇1次缓苗水,以后在花序开花坐果时灌溉,水量不能过大。以后根据土壤墒情酌情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4)中耕时松土,且施草木灰200千克/亩,应施于7-8厘米土层内,以促进土壤透气、透水,增强植株抗病性,这些简易的方法可大大杜绝脐腐病的发生。
(5)发病时,选择1%的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进行根外施肥,每周1次,防治效果十分显明。需注意,喷药时一定要接触叶片及果实,尤其是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