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台湾泥鳅养殖中后期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台湾泥鳅中后期溃疡病症状:头部下颚、鳃部、身体发病早期,开始白色,逐渐整块烂掉死亡量快速增加,水质指标,亚硝酸盐非常高,氨氮正常。台湾泥鳅中后期溃疡病防治参考方案:中后期,残饵和粪便对池塘水质污染非常严重,导致亚盐
泥鳅养殖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泥鳅养殖一、防敌害设施不可忽视一是蛇、鼠、蛙是泥鳅的天敌之一,在苗种放养前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除掉敌害。在养殖过程中要在池塘四周插好围网网布,防范蛇、鼠、蛙等对泥鳅的侵害。二是鸟类也是泥鳅的天敌,在养
辽宁“盘锦泥鳅”正式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泥鳅产业第一市”的要求,认真调研、积极筹划,在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盘锦泥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去年11月,相关申报文
五大泥鳅疾病防治方法
1.泥鳅寄生虫病主要症状:鱼苗阶段常见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鱼体。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躁不安或在水面打转。常流行于5—8月份。防治方法:(1)每立方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2)每立方水体
如何提高泥鳅种鱼催产后的成活率
一、尽量在种鱼捕捞和挑选的时候减少种鱼的外伤,用合适的水温和容器暂养种鱼,以免造成因外伤引起病菌感染和温差过大,密度过高引起的应激反应。二、催产药的注射剂量不要过大,一般每尾鱼注射0.3毫升为宜。过大剂量的药
七八月份泥鳅养殖的五个注意事项
一、搞好降暑降温:最适合泥鳅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夏天阳光暴晒易使泥鳅中暑。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阳,也可在鳅池水面投入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阳(但面积不
泥鳅夏花鱼种培育技术
一、泥鳅夏花鱼种培育:池塘选择应选择面积为1-3亩,最好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的池塘。池壁高90-110厘米,水深60-70厘米,进出水口要用密眼网扎好(60-80目),防止敌害的进入及鳅苗逃跑。二、泥鳅夏花鱼种培育:池塘清整消毒鳅苗
野生泥鳅苗成活率为何偏低
捕捞方法:野生泥鳅苗在外收购或捕捞时,因捕捞方法不同,而又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受伤。中间过程复杂: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体表黏液大量外
泥鳅养殖为乡亲开辟一条致富新路
养殖大户陈朝福正在基地里忙碌着,看到他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仿佛看到了他在无数个日晒雨淋下的辛勤劳作,也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他圆了返乡创业的“致富梦”。陈朝福是玉蕉村人,一直在外打工。2014
泥鳅养殖常见疾病及治疗措施
1、水霉病: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或者聚维酮碘等浸洗5~10分钟。2、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3、赤鳍病:此病对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