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时间长了,什么事都会经历,什么病都会遇到,慢慢的也就积累了一点经验,今天就给各位新老朋友分享一下預防囗蹄疫方面的一些体会。
口蹄疫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一般以每年的农历9月份到来年的二月份高发,乳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心肌炎,死亡很快,且死亡率很高,育肥猪感染后虽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愈后长势缓慢,育肥期差不多延长一个月左右,且感染口蹄疫后容易诱发传染性胃肠炎,发热性疾病,母猪感染后容易引起流产,死胎,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所有易感动物中,猪对本病最易感,本病随风传播距离可达50到100公里,如果预防工作不到位,往往是一户发病,短时间内附近大多猪场都受牵连。该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做好防疫工作非常重要。近年来,大猪出现急性死亡的病例不断增多。
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在临床治疗当中治宜抗病毒和局部消炎。
下面是治疗猪口蹄疫的土方法,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帮助,仅供参考:
(1)用醋或煤油浸泡四蹄,把醋或煤油放入大方盘内,浸润四蹄。
(2)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把猪赶放在背风向阳的场地上晒太阳。
(3)醋适量在火上煮沸熏猪舍,封闭猪舍,醋蒸发完停1小时再开窗换气。
(4)花椒200克、水1千克,煮沸20分,洗患部,洗前先涂食盐至渗出液体为度,呈晚各洗1次。
(5)冰硼散、青黛散、紫药水、碘甘油,外用涂擦溃烂处,每天1-2次。
有很多猪场采取秋冬预防,而别的季节不防,且仅注射一次,没有加强,也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发热,体温升高到40到41度,行走或起卧时因蹄部炎症发生产尖叫,初期蹄壳与皮肤交接处出现水疱,接着水疤破裂而形成溃疡面,严重蹄壳脱落,卧地不起,哺乳母猪乳头常见水疱,吃奶仔猪通常因心肌炎和急性胃肠炎而突然死亡,往往上一秒还在吃奶,下一秒就有可能死亡。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发病或少发病呢,这位老兽医是这样说的:
01、控制霉菌毒素,把好原料关,解除免疫抑制。
02、购回的疫苗必须贮存到2至8℃的环境中,防止疫苗提前失效而导致免疫失败。临近有效期的不可再用。
03、使用合适的针头给猪注射疫苗,不打飞针,打针后如果有药液流出应重补一针。
(如果有疫苗过敏用付肾素尽量不要用地塞米松,因为地塞米松有免疫抑制作用,会导致免疫失败,怀孕猪会引起流产,而付肾素不会引起免疫抑制。)
04、用高质量的疫苗,市场上那种1毫升5元到6元的,价格看着有点高,但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种猪三个月一次,没有做过基础免疫的应做一次基础免疫,母猪一年防疫四次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小猪7到8周,断奶猪应在50天左右抓紧做一次免疫,停15到30天左右加强一次,这是根据情况不同而定,如果产房或者保育有疫情,仔猪可在生后第二天注射高效苗1毫升,6日龄再注射抗体血清5毫升,可迅速控制住疫情,如果周边有疫情,种猪育肥猪可在首免后15天加强一次,如果没有疫情,可再首免后30天加强一次,如果在第二次注射疫苗后三个月卖不了猪,则应考虑注射三次。
事实证明,打三次效果好于两次,两次好于1次,1次基本没有啥效果,因为在有抗体保护情况下只能维持3个月,时间长了,就不能很好的保护猪只了.据多个资料显示,若在后海穴注射口蹄疫疫苗,剂量减半,效果也不错,大家可试试,试验后最好抽血做一次检测对比一下抗体。
05、消毒,口蹄疫病毒对酸性碱性,碘制剂比较敏感。在口蹄疫流行期间,每隔2到3天消毒一次,如果不慎发病,应在最后一头病猪治愈后15天,全面消毒,方可认为疫情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