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 (CSF) 是猪的一种重要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 ,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导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曾经对养猪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即使在养猪业高度发展的今天,猪瘟的临床症状在部分养猪场时隐时现,对养殖生产和疾病健康管理造成较大的干扰。阳性农场存在发病与散毒的可能,因此养猪生产者切不可对该病放松警惕。在猪瘟免疫防制方面, 我国成功培育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疫苗, 经过多年的努力 , 该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近 20 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 , 猪瘟并没有得到净化而且该病的流行出现许多新特点 , 表现出非典型性猪瘟、温和性猪瘟、种猪持续性感染与繁殖障碍及仔猪先天感染与免疫失败等, 给该病的控制带来新的难题。
一、当前猪瘟的流行特征
近20年来,随着养猪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我们通过对外引进高生产性能的各种现代化种猪,大大改善了我国种猪的生产能力。大量引进种猪导致了国内猪群流动性日益加大,也导致多种重大疫病的迅速传递与暴发,出现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等与免疫系统损伤相关的疾病在2006年之后一直长期流行。因此,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优秀的猪瘟疫苗种毒,但猪瘟的免疫水平仍然参差不齐,部分农场免疫效果不佳。有专家认为,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主要根源在于带毒母猪综合征。病毒可通过胎盘的一点或多点传给胎儿,胎儿之间也可以相互感染。所以尽管近年来猪瘟并未出现急性热性的大流行,但呈现出无规律的散发性猪瘟是常常存在的事实。在长期大量使用疫苗的情况下,猪瘟病毒的毒力与致病力明显降低,但出现种猪持续感染的情况。研究表明,猪瘟病毒是通过对细胞溶解性感染的调节,引起树突状细胞无应答,导致淋巴细胞凋亡,抑制I型干扰素产生囊膜糖蛋白E2变异等多方面来逃脱机体的免疫应答建立的持续感染。种猪通过垂直传播,导致繁殖障碍及仔猪先天性感染,最后在猪群长期循环。非典型猪瘟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而非传统经典猪瘟的急性热性感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死亡、免疫耐受或无明显症状的带毒与散毒现象。母猪表现为免疫水平低下,繁殖技能障碍,不同程度的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弱胎、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仔猪高死亡率与免疫耐受等现象。
二、当前猪瘟的免疫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猪瘟疫苗的应用非常深入与广泛,但猪瘟免疫水平低下或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根据多年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猪瘟免疫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仔猪的免疫问题,仔猪二免后免疫不合格的比例较高;此外母猪群免疫合格率低或阻断率偏低,离散度较大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2017年有实验室对华东地区几省数千样本抗体检测分析发现,仔猪二免免疫合格率仅为59%,母猪免疫合格率也低于90%。马琳等2013年对广西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抗体合格率调查发现,大型养殖农场合格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小型养殖农场的合格率仅为61%。何启盖等2000年对湖北等6个省市44个规模化猪场进行的免疫监测结果表明,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有55.72%,母猪、育肥猪和仔猪的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38%和22%,刘文峰等2005年对江西省653例病猪进行相应的抗原检测,结果显示猪瘟免疫的合格率为53.8%;王克领等2003~2004年7月,对河南省各地、山西、安徽等省的1043份血清检查,猪瘟免疫平均合格率为66.7%,其中规模化猪场的合格率为71.2%,小型猪场的合格率为50.6%。
通过以上部分实验室对我国部分区域的猪瘟免疫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猪瘟的免疫水平较低,与行业要求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我国免疫所用疫苗为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疫苗之一的“C株”,为什么免疫水平不高,原因何在?
三、猪瘟免疫防控中的问题
1、行业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猪瘟为强制性免疫疾病,大部分猪场均进行程序化的免疫方案,但不少养猪户对猪瘟免疫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猪瘟的危害或者潜在危害认识不足。猪瘟作为一种RNA病毒,虽然目前暂时并未因为毒株变异导致临床毒力返强与临床暴发,但这种风险并不是完全不存在。
2、疫苗质量问题
猪瘟疫苗毒株“C株”是非常优秀的疫苗毒株,具有安全性好、免疫原性高等特点,该疫苗在国外血多国家应用并很好地净化了猪瘟。但在我国,由于生产疫苗的厂家众多,用于培养猪瘟疫苗毒的细胞或载体品种繁多,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应用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此外,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存不当可能导致许多猪场使用的疫苗的有效成分极低,导致许多农场免疫失败。尽管目前许多商家标榜疫苗含耐热保护剂,但耐热保护剂本身也存在质量与效果差异较大的问题。
3、免疫程序问题
即使疫苗质量上乘,也难保疫苗免疫效果不错。目前许多猪场进行疫苗免疫所采用的免疫程序比较盲目,可能是采用疫苗厂家提供的免疫程序,也可能是采用朋友猪场的免疫程序,或者采用行业约定俗成的免疫程序都广泛存在。殊不知,疫苗免疫是个性化的,不同的猪场,甚至同一猪场的不同季节猪群的免疫状况都差距较大,所以免疫程序应该根据本农场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制定的依据是根据猪群的免疫状况,健康水平及面临疾病压力的大小来衡量。比如目前不少猪场的仔猪首免可能早在21日龄就进行猪瘟疫苗免疫,究其原因是为方便生产管理,可是在21日龄的母源抗体非常高,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免疫干扰。
4、猪瘟野毒持续感染
猪瘟野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部分猪反复免疫均不能产生免疫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在猪只感染野毒后再进行疫苗免疫,那疫苗免疫基本没有效果。这种问题在母猪上尤为常见,部分母猪因感染猪瘟野毒后免疫水平起不来。针对这类种猪尽量淘汰为上,否则其生产的仔猪带毒的比例很高,如果仔猪今后在选育为后备母猪,那农场猪瘟野毒感染率会大大增高,甚至导致猪瘟的流行。
5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干扰
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等多种疾病可以干扰猪瘟的免疫水平,其免疫干扰的机理在此就不赘述。笔者通过分析大量猪场抗体检测报告可知,蓝耳病不稳定的猪群,期间猪瘟抗体水平大部分均不理想。
四、如何制定猪瘟免疫目标
猪瘟抗体分析过程中应该将种猪与仔猪的数据进行独立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抗体分析不仅仅要参考抗体的保护率,还要考虑分析抗体的阻断率。保护率表明免疫在面上的问题,而阻断率说明的是免疫保护纵深的问题,因此结合保护率与阻断率来分析结果更为客观。此外离散度在仔猪的母源抗体的高低水平上表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母猪抗体离散度低,仔猪得到的母源抗体水平可能更均匀,而首免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结果分析时,对种猪的免疫标准要求较高,母猪的免疫率常常要求达到95%以上,而且平均抗体阻断率要求达到70%以上;而仔猪的猪瘟免疫水平分析主要是依据仔猪二免疫后30天抗体水平,行业内普遍接受的水平是二免保护达到80%以上,平均抗体阻断率达到60%以上。而依据这个标准许多猪场的猪瘟免疫很难合格。根据目前的检测数据显示,许多猪场的仔猪二免合格率不少低于70%的水平,而平均阻断率也低于60%;种猪的免疫合格率低于95%,平均阻断率较低。
五、如何优化猪瘟疫苗免疫
1)疫苗选择:猪瘟疫苗的优劣,并非完全可以从生产商的品牌名气判断。疫苗的选择需要从疫苗的抗原含量、耐热保护剂、纯净度、批间稳定性方面去考虑。
2)清除免疫耐受猪:因为多种原因,猪群中部分猪经过多次免疫抗体水平仍然不高(可能是阴性,也可能是阳性但阻断率低于50%),这种母猪群必须淘汰。
3)优化免疫方案:主要问题出现在仔猪的免疫,首先要了解仔猪首免前的抗体水平如何。首免的标准是母源抗体保护率低于50%,如果母源抗体水平仍然大大高于此标准,则首免往后推迟。而评判仔猪免疫效果是依据二免后一个月的血清抗体免疫保护率、阻断率与离散度的水平,目标是保护率达到80%,平均抗体阻断率为60%以上。
4)稳定免疫抑制性疾病:目前猪场混合感染严重,各种疾病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大,如何管控好蓝耳病、圆环病毒相关疾病及伪狂犬病等对提升猪瘟的免疫水平具有现实的意义。反之,做好了猪瘟疫苗免疫,也对其他疾病的稳定有实际的价值。
六、猪瘟抗体升级计划
抗体升级计划:浙江海正近期为养猪生产者提供一项猪瘟抗体升级计划服务,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抗体分析和精确的猪瘟首免程序的确定,帮助猪场提升猪瘟免疫水平。该计划必须基于优质的猪瘟疫苗和严格的抗体检测,在得到猪场管理者的支持与配合即可实现。
目标农场:种猪抗体保护率低于95%,平均抗体阻断率低于70%;仔猪二免保护率低于80%,阻断率低于60%的猪场。
升级计划的目标:母猪抗体保护率达到95%以上,平均阻断率高于70%,抗体离散度低于30%;仔猪二免保护率达到85%以上,平均阻断率达到60%以上。
具体操作:
种猪:将同一栋猪舍的种猪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组按原免疫方案进行免疫,另一组按海正提供的疫苗及免疫方案进行免疫。免疫后1个月随机采集两个组动物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和分析,最后比较两组样品的抗体保护率,平均阻断率与离散度。
仔猪:选择日龄相当的仔猪10窝,每窝仔猪(每窝仔猪留4头不免)按原免疫方案(原疫苗和免疫时间)进行免疫,以后每隔1周免疫一头未免仔猪,直到4周后免疫结束,每一头猪均在免疫后1月进行2免;二免后按原方案免疫组随机采集10头仔猪血清,而后每周免疫的10头均采血进行抗体分析,最后比较各组抗体指标。
七、小结
虽然猪瘟野毒阳性率较低,主要以温和性猪瘟发病及持续带毒的临床存在,但作为业内从业人员不可放松对猪瘟的防控,否则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关于猪瘟的控制,终极目标是净化猪瘟野毒,但在净化之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对后备种猪及经产种猪还得要依赖于免疫+检测+淘汰的策略,最终达到行业净化的状态。而针对仔猪,需要通过精确的免疫程序,提升猪群的免疫保护水平,阻断持续带毒猪只在生产线上循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阻断猪瘟野毒在猪群中蔓延。而这一过程,还需要养殖生产者的重视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