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秋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也是种猪蹄病的高发季节,随着猪场规模化的发展,种猪蹄病对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根据对国内几个大型规模猪场几年来种猪淘汰原因的汇总分析发现,因肢蹄病淘汰的种猪比例在4.75—22.2%不等(见下表),给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控制好种猪肢蹄病对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种猪蹄病的类型
1.1 蹄裂,可分为横裂、纵裂。蹄角作为猪蹄的保护器官,一旦遭到破坏,就等于向环境中病菌开放了一个门户,接下来就是感染、跛行、瘫痪等。
1.2 蹄底磨损,磨损过度就会损坏。
1.3 蹄角外伤,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导致伤口感染。
1.4 蹄叶肿胀,跛行。
1.5 蹄角脱离,即蹄球和蹄壁连接处开裂,一旦出现脱离,就会逐渐失去种用价值。
1.6 整个蹄部肿胀,形成锤状,大多数病例出现脓肿,破裂后浓液会溢出表面。此类情形只有淘汰,已经无法恢复。
2 可能存在的原因
2.1 营养问题。
2.1.1 生物素缺乏直接导致蹄裂,生物素在肥猪全价饲料中的添加量一般在100mg/kg,而种用猪则为400mg/kg左右;饲料加工的混合不均匀也可能导致生物素的间接缺乏;生豆粕含有抗生物素营养因子,粉料情况下会破坏生物素的利用,制粒则大部分可被破坏;
2.1.2 Ca、P、Zn、Mn等对蹄角部的代谢更新和修补有着重要的作用;
2.1.3 个别而非群发性的蹄裂与生物素的缺乏关系不大,而应多检讨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
2.2 地面太粗糙,不平整或设备不符规范有尖锐突起,引发蹄底磨损及蹄角外伤,外伤很容易导致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疼痛,蹄叶肿胀,随着蹄匣中感染的加重,蹄叶会肿胀变大,并常导致蹄叶间结合处发炎,多数病例可见冠状带肿胀,有可能出现脓肿,破裂后脓液会溢出表面;
2.3 蹄部附有异物,种猪出去运动后应检查和清洗蹄部,以免长时间夹有异物引发炎症。
2.4 栏舍潮湿,积水,卫生状况差。除了地面缺陷外,不规范的栏舍卫生清理操作影响极大,如对粪便不进行机械清理,而是一根水管冲到底,有时水压不够,效率又低,有时下午下班时才冲洗完毕,深夜才干燥,栏舍整天都是潮湿的。
2.5 抗生素的滥用如长期预防性添加或大剂量治疗量,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内源毒素增加对蹄角形成破坏。
2.6 猪转群赶过消毒池时,消毒池的消毒药水酸性和碱性太强,如酚类,过氧乙酸,烧碱等,对蹄部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从而导致蹄部损坏,如果原来就有损伤,就会雪上加霜,此类疏忽许多猪场都没有意识到,但确实时有发生。
3 预防处理措施
3.1 加强栏舍卫生管理
3.1.1 加强栏舍冲栏消毒的规范,避免栏舍长时间阴凉潮湿;设法提高冲栏效率(如规范员工冲栏操作、先用铁铲扫把清理再冲洗、提高水压等),尽量缩短冲栏时间;冲栏每天尽可能在气温较高的中午进行,15:00前完成,栏舍可以尽早干燥;气温较低时尽可能不要冲栏;
3.1.2 可以定期在冲栏干燥后安排带猪消毒,有效杀灭病菌;
3.1.3 冲完栏舍后,清扫掉走道内积水,防止蚊蝇孳生。
3.2 对所有栏舍内地面、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改进,如磨平尖锐地面等,防止猪蹄被机械损伤,建议在水泥地面上辅以充足的垫料(适用于带运动场而不是漏粪板的栏)
3.3 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3.3.1 对蹄甲尚未脱离的猪的蹄部进行清洗,并用5%硫酸铜溶液浸泡蹄部(赶猪群趟过药液),每周1-2次;
3.3.2 对于蹄部裂开或机械损伤,用酒精调制鱼石脂涂抹患部,防止感染;
3.3.3 肌注安痛定10毫升+青霉素320万单位,或用撒痛风8毫升+青霉素32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5-7天,效果不明显时把青霉素更换为链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或其它对链球菌、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
3.4 经常检查饮水是否正常
3.5 跛脚或明显蹄裂的,痊愈之前不可赶到运动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