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等多种家畜的肝脏浆膜、肉膜及肠系膜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细颈囊尾蚴主要引起家畜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当大量感染时家畜可因肝脏严重受损而导致死亡。其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内。本病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虫体特点和生活史] 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多悬垂于腹腔脏器上。虫体呈囊泡状,内含透明液体。囊体大小不一,最大可至小儿头大。囊壁外层厚而坚韧,是由宿主动物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虫体的囊壁薄而透明,肉眼观察时,可见囊壁上有一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结节,为其颈部和内陷的头节,如头节已翻转出来,亦见头节与囊体之间有一个细长的颈部。
泡状带绦虫,虫体长75~500cm,链体由250~300个节片组成。头节上具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小钩数为30~40个,呈两圈排列。虫体前部的节片宽而短,后部的节片逐渐变长,到孕节则长大于宽。孕节子宫每侧的分支数为10~16个,每个侧支又有小分支。子宫内为虫卵所充满,虫卵近似圆形,长36~39um,宽31~35um,内含六钩蚴。成虫泡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内,发育成熟后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场、饲料、饮水。当羊等中间宿主食入孕节或虫卵后,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脏,并由肝实质中逐渐移行到肝脏表面寄生,或进入腹腔内寄生于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腔的其他部位,甚至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脏。幼虫生长发育3个月左右具有感染能力。终末宿主肉食兽如吞食了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后,在小肠内经过52~78天发育为成虫。
[诊断] 细颈囊尾蚴病生前诊断非常困难,诊断时须参照其症状表现,并在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及相应病变才能确诊。临床症状通常成年羊表现不显著,羔羊则表现明显。当肝脏及腹膜在六钩蚴的作用下发生炎症时,可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腹水增加,腹壁有压痛,甚至发生死亡。经过上述急性发作后则转为慢性病,一般表现为消瘦、衰弱和黄疸等症状。
剖检变化:慢性病例可见肝脏浆膜、肠系膜、网膜上具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虫体囊泡,严重时还可在肺和胸腔处发现虫体。急性病时,可见急性肝炎及腹膜炎,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肝实质中有虫体移行的虫道,有时出现腹水并混有渗出血液,病变部有尚在移行发育中的幼虫。
[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办法。主要做好预防工作,如对含有细颈囊尾蚴的脏器进行无害化处理,未经煮熟前严禁喂犬;在该病的流行地区应及时进行驱虫;注意捕杀野犬、狼、狐等肉食兽;做好
羊饲料、饮水及圈舍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被犬粪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