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复杂多样的猪腹泻类疾病对养殖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全国生猪发展构成了威胁,且致病因素复杂,猪只发病症状极其相似,临床上很难诊断。每年进入深秋,昼夜温差较大,是猪场腹泻疾病的开头期。
因此,查找引起腹泻的关键性因素,制定合理的腹泻防治措施是关系冬春仔猪成活率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猪场腹泻泛滥于冬春,但始于深秋
1)深秋蓝耳活跃,是腹泻一大诱因
蓝耳造成出生弱仔增多,对外界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给腹泻的发生坐下的病根。
母猪夏天体内毒素蓄积过多,出生仔猪带毒。笔者走访很多规模化猪场发现,出生仔猪腹股沟淋巴结发青、肿胀,腹部出血点、紫斑,乳头发青的猪只,多数会在产房和断奶前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问题。
2)深秋季节,气候异常,仔猪应激大
俗语说的好,"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到深秋,明显感觉到天气变凉,早晚温差变大,尤其是北方,给猪场温控带来麻烦,部分小规模养殖户猪舍存在一定问题,一冷一热造成猪群应激加大。
二、猪场腹泻难以控制的原因
1)引起腹泻的病原多且复杂
近几年来流行性腹泻被认为是引起产房仔猪高死亡率的众矢之的,但也有一些其他的病毒活跃在猪场,如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博卡病毒、库布病毒等。另外蓝耳不稳定、伪狂犬野毒感染、猪瘟免疫不合格,也会加剧腹泻的发生程度,延长恢复时间。
2)PED现有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差异太大
当前90%的流行毒株在G2群,而国内主要疫苗毒株在G1群,同源性仅有91%,PEDV最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S存在插入和缺失,可能是导致现有疫苗难以提供免疫保护的主要原因。
3)现有商品化疫苗病毒抗原含量不够
从致病机理来看,PEDV属局部致病性病原,损害感染猪只肠黏膜,具有严格的组织嗜性。这种特殊的感染机制使得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局部(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临床中,常采用后海穴肌注的免疫方式,接种途径不是口服,易受机体不同免疫状态的影响,所以对疫苗的抗原含量要求高。而PEDV存在培养技术瓶颈,在细胞上增殖滴度低,传统生产工艺病毒含量难以达到107TCID50/ml以上,直接影响了腹泻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有效保护力的产生,导致商品化疫苗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另外临床最新流行PEDV变异毒株体外培养细胞适应性差,制约了相关实验室从临床上分离培养该变异毒株。
4)病毒性腹泻缺乏统一的免疫评价标准
检测母猪初乳中是否含有足够的中和抗体是监测猪群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指标。但是目前主流的试剂盒都是检测血清中IgG和IgM,而评判仔猪是否获得保护力的是母乳中的sIgA。血清抗体高不一定有保护力,抗体达不到肠道黏膜,采集母猪的血清检测,而不是乳汁,那么对于流行性腹泻判断意义就不大,而检测母猪初乳又存在采样受限,临床指导时间滞后的问题。
三、预防腹泻要从多方位出发
1)疫苗不能"神化"亦不能完全"放弃"
控制病毒性疾病的第一武器是疫苗,致使大家把精力放在了新毒株的发现,而PEDV存在培养技术瓶颈,导致商品化疫苗效果不明显。对于疫苗,虽然用了的猪场还会发生,但笔者认为活加死的免疫方式,确实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一部分有效抗体,用始终还是会好一点。关于疫苗和返饲产生的抗体在PED防控中谁起的作用更好还有争议,到底是通过肌注疫苗免疫产生的IgG起作用还是口服返饲引起粘膜免疫产生的IgA起作用呢?现在认为IgG和IgA在对抗PED病毒时都起作用,只不过IgA在初乳中含量最高。
2)合理应用返饲和自家苗
虽然近些年某些猪场应用返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返饲仍要谨慎,要注意生物安全和细节操作,还要通过检测确定返饲病料中PEDV阳性和蓝耳、伪狂犬、猪瘟等阴性。自家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安全性高一些,但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合作,另外注意灭活充分和充足的抗原含量。
3)加强猪群基础免疫,维持蓝耳稳定。
笔者走访很多腹泻经常爆发的猪场,有一个共性就是猪场基础免疫不达标。有的是因为存在免疫抑制性问题,如蓝耳、圆环等造成的猪群免疫力低下,不但对猪瘟、伪狂犬免疫有影响,PEDV免疫也不能够产生有效应答。猪群存在其他疾病隐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腹泻,会诱发多病原混合感染,加剧发病程度、延长发病时间,甚至一年四季常年发生。
4)中药排毒,加强猪群健康度调整
免疫接种是为了诱导母猪产生针对腹泻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新生仔猪吸吮免疫母猪的初乳获得特异性中和抗体,从而抵抗PEDV。而亚健康猪群在免疫疫苗后免疫应答失败,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足以保护仔猪。还有就是猪场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猪体内排毒、解毒器官负荷量太大,造成猪群健康程度下降,免疫效果不好。在各种预防措施不理想的情况下,使用中药或许是针对腹泻的一条可行之路,不但可以提升猪群健康度、降低奶水中毒素含量,还能够提高疫苗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