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防制主要依靠接种基因缺失疫苗,欧盟许多国家通过使用 gE基因缺失疫苗和与之相配套的鉴别诊断方法控制和根除了猪伪狂犬病。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从匈牙利引进了PRV Bartha-K61株,该病毒株是公认的优良疫苗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规模化猪场普遍使用该毒株疫苗,使猪伪狂犬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两年多来不断有猪场发生猪伪狂犬病,并且呈逐渐严重的趋势。上期简单讲述了几例典型的、新流行的猪伪狂犬病临床案例,下面主要分析相关防控措施,以飨读者。
要控制好肥猪群的野毒阳性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降低感染后的排毒量(洪水),免疫后能降低排毒量100~1000倍;第二,提高猪群的感染阈值(堤坝),免疫后感染剂量提高1000倍;并且第一点比第二点更重要,加强免疫能很好地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针对猪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比较高的猪场,我们推荐采用疫苗加强免疫和管理相结合的方案来快速降低育肥猪的阳性率。
制订免疫程序
根据猪场的感染时间和母源抗体的高低来确定免疫程序。在群体意义上,Diekmann等(1990)引进繁殖率(R)来量化猪伪狂犬病的传染性或传播率,R被定义为一个感染的个体感染其它个体的平均数量。如果猪群R值小于1,传染性将衰减,如果R值大于1,感染将扩散和传播。Bouma(1997)认为免疫1次有母源抗体的猪群R值为23,免疫2次有母源抗体的猪群R值是0.6,两次免疫能显著降低猪伪狂犬病在猪群的繁殖率(R)。
“清伪灵”是硕腾动保(原富道)生产(图1),Bartha毒株系(K61株),自然基因缺失活疫苗,安全可靠;对怀孕母猪安全,无应激;免疫途径灵活,既可肌注,又可滴鼻(图2);通过gE-ELISA检测可以区分野毒和疫苗毒。在90年代初,欧洲净化猪伪狂犬病所用的疫苗中,猪伪狂犬疫苗“清伪灵”的市场份额占40%以上。国内有专家将目前市场上不同厂家生产的Bartha-K61 株疫苗分别免疫猪只,然后攻猪伪狂犬变异毒测定其保护能力,发现尽管“清伪灵”的抗原含量不是最高的,但是产生的对于目前流行株病毒的保护能力却是最高的。
图1 清伪灵
图2 滴鼻免疫
针对目前猪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且部分免疫场会爆发猪伪狂犬病,并出现典型症状,建议:
(1)未发病猪场:基础公母猪4次/年普免,生长猪6周龄首免,10~12周龄二免。
(2)正在爆发的猪场:基础公母猪立即普免1次“清伪灵”,间隔4周再普免1次,以后按照4次/年普免;哺乳仔猪1~3日龄滴鼻免疫,5周龄首免,10~12周龄二免;同时在发病猪群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1kg/吨或者10%氟苯尼考500g+10%盐酸多西环素1kg/吨7~10天,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3)爆发期后猪群基本稳定场:执行一段时间的滴鼻免疫后,可以考虑不再滴鼻,因为仔猪在产房感染的机会大幅度下降。
这类猪场种猪群阳性率会较长时间较高,需通过更新阴性后备种猪和淘汰阳性种猪来逐渐降低种猪群的阳性率,但是,育肥猪群的阳性率下降是前提,如果没有使育肥猪群阳性率下降到低水平,运用更新阴性后备种猪和淘汰阳性种猪的方法来降低种猪群的猪伪狂犬野毒阳性率往往会事倍功半,很长时间效果不好。这时,除了关注更新阴性后备种猪、淘汰阳性种猪和定期免疫种猪群以外,免疫重点要放在育肥猪上,建议基础公母猪4次/年普免“清伪灵”;生长猪6周龄首免“清伪灵”,11周龄二免,18~19周龄三免“清伪灵”,并配合合理的猪群流动;肥猪群的野毒阳性率将会大大降低,坚持6个月后,然后生长猪再改为5~6周龄首免,10~12周龄二免“清伪灵”即可;后备母猪在配种前2次免疫“清伪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