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明、郭浩杰)生物安全体系对于猪场的整体猪群健康、生产稳定至关重要,我们平常所说的生物安全,是指采取全方位的疾病防控措施,以预防新传染病传入猪场并防止其传播,保护猪群健康,以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方法。它范围非常广泛,可分为养殖场的外部和内部生物安全。外部包括人员、物料、猪只进出及猪场外围的隔离带等;其中物料还细分为原料、饲料、辅料及粪污处理等;猪只进出分种猪引进、仔猪、育肥猪出售、死猪无害化处理等系列内容。内部生物安全主要包含猪群本身健康、栏舍选址布局设计、饲养管理方式、环境卫生、消毒、免疫保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等。
批次化管理技术从提升猪场管理规范角度出发来完善整个猪场内部的生物安全。它是目前养殖场高效率的内部管理体系,对员工的操作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对猪群管理中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免疫产生很大影响。下面主要从生物安全角度浅谈对批次管理体系的理解。
一、 批次化管理体系可有效控制传染源
母猪批次化生产是一种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具有极强计划性,它为传染病控制净化创造必要条件——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与空栏。因批次化管理是按计划生产,能保证栏舍具有足够时间作彻底清洗、空栏、消毒、干燥,这其中的每个环节对病原体减少都很重要,清洗能把绝大部分病原体洗掉冲走,大大减少微生物种群;消毒是对病原体进一步杀灭和抑制,通常分为日常、空舍、器械消毒等;空栏干燥也非常重要,它使细菌病毒随时间推移慢慢脱水干燥自然而亡,以上三个步骤是连贯性的,需一气呵成方可起到病原体减少、疾病净化的作用,进而保证再一批猪的安全康健。
二、 批次化管理技术可切断传染途径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生物技术,按计划组织母猪批次生产,提升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它紧紧抓住传染病控制三个途径而展开,大家知道控制传染病的途经是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经、提高群体免疫力,而批次生产恰好围绕这三点。母猪生产批次化与传统的生产管理相比可大大减少猪只转运次数,譬如三周批把原21天每几天就需转移猪只一次(3-6次)减少到只转一次,一般传统三四天转一次,21天要需转6次,若改成三周批生产则所有猪只上产床、断奶、配种及保育肥猪都只需转栏一次,在猪场里转移猪只实际上是大猪传染给小猪疾病一次的感染机会,因小猪是弱势群体,大猪抵抗力强,疾病的传染规律一般是抵抗力强的传给抵抗力弱的即大猪传给小猪。所以说批次化管理极大地减少了传染病传播次数,对猪场整体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极为有利。
三、 批次化管理技术可维持每批次猪群抗体水平的一致性(减少易感动物)
批次生产中每批母猪配种、妊娠、分娩等生产时间基本保持一致,每一批次猪只可以按时间点进行同步性疫苗免疫,更便于通过免疫监测、母源抗体消张规律确定首免时间,然后再确定二免甚至三免的时间,从而建立更精准的免疫程序;特别是相对于传统生产的免疫,猪群处于不同的生产状态,妊娠阶段和产仔时间有早有晚,只是相近日龄进入同一猪舍混养,待免疫时选择平均日龄按免疫程序免疫,缺乏检测可控性与抗体水平一致性,如在保育阶段30和45日龄小猪关在一起是常有的事,通常选中间日龄为免疫日龄,30日龄仔猪母源抗体还比较高打苗后有部分抵消,而45日龄已临近免疫空白期,存在一定的疾病感染风险,造成免疫后猪群免疫抗体水平不可能达到一致,所以批次化免疫是确保群体免疫合格率达标,猪群体健康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批次化管理技术的核心在于疾病防控与猪群健康,保证猪群有更好生物安全,是猪场健全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目标一致相互协同促使猪场管理更加高效、保持健康稳定的生产。猪场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目的就是防止/阻断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侵入猪群,保证猪群整体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控疫病的综合措施。批次化管理除了有助于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外,还包含提高母猪群繁殖效率以及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均衡、有序、满负荷的生产管理,能提升猪场总体经济效益,使养猪场管理基本层面提升,进一步改善猪场生物安全。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猪场疫病复杂、防控艰巨、规模化猪场数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等形势,猪场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把猪场的生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批次化管理能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无疑是最省力、最高效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