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又称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急性的常呈败血症病变, 死亡率高;慢性的多与其他疾病( 猪气喘病、猪瘟等) 混合感染或继发。本病是危害养猪业的常传染病,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一般认为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因健康猪的鼻道深处和喉头内有30.6%带有多杀性巴氏杆菌, 扁桃体带菌率达36%,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 这时病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 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 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 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黏膜伤口都可传染。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1~5 天。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未出现任何症状, 突然发病, 迅速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到41~42℃, 食欲废绝, 呼吸困难, 心跳急速, 可视黏膜发绀, 皮肤出现紫红斑。咽喉部和颈部发热、红肿、坚硬, 严重者延至耳根、胸前。
病猪呼吸极度困难, 常呈犬坐姿势, 伸长头颈, 有时可发出喘鸣声, 口鼻流出白色泡沫, 有时带有血色。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病情往往迅速恶化, 很快死亡,死亡率常高达100%,自然康复者少见。
2、急性型: 本型最常见。体温升高至40~41℃, 初期为痉挛性干咳, 呼吸困难, 口鼻流出口沫, 有时混有血液,后变为湿咳。随病程发展, 呼吸更加困难, 常作犬坐姿势, 胸部触诊有痛感。精神不振, 食欲不振或废绝, 皮肤出现红斑, 后期衰弱无力, 卧地不起, 多因窒息死亡。病程5~8 天, 不死者转为慢性。
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慢性胃肠炎。时有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有少许黏液性或脓性鼻液。关节肿胀, 常有腹泻, 食欲不振, 营养不良, 有痂样湿疹, 发育停止, 极度消瘦, 病程2 周以上,多数发生死亡。 三、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尤以喉头及其周围组织的出血性水肿为特征。切开颈部皮肤, 有大量胶胨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心外膜及心包膜上有出血点。肺急性水肿。脾有出血但不肿大。皮肤有出血斑。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
2、急性型:除具有最急性型的病变外, 其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黏液。肺有不同程度肝变区, 伴有气肿和水肿。病程长的肺肝变区内常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浆液性浸润,肺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 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 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及心包积液。
3、慢性型:尸体极度消瘦、贫血。肺脏有肝变区, 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 外面有结缔组织, 内含干酪样物质; 有的形成空洞, 与支气管相通。心包与胸腔积液,胸腔有纤维素性沉着, 肋膜肥厚, 常常与病肺粘连。有时在肋间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扁桃体、关节和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四、诊断本病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诊断要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分离出病原菌
1、镜检对最急性和急性病例可从心、肝、脾或体腔内渗出物取病料。慢性型可从病变部位、脓汁、渗出物或呼吸道分泌物取病料,涂片或触片, 用瑞氏、姬姆萨氏或美蓝染色镜检, 见有两端着色较深、中央着色较浅的球杆菌, 用印度墨汁染色, 可见到清晰的荚膜即可确诊。
2、分离培养取肺部支气管渗出物、病变肺与正常肺交接处、心包液、胸腔液、血液、皮下水肿液等接种血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 小时, 可见有灰白、湿润、黏稠的小菌落, 染色镜检鉴定巴氏杆菌。
五、防治
1、治疗: 最急性病例由于发病急, 常来不及治疗,病猪己死亡。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猪肺疫都有一定疗效。抗生素与磺胺药合用, 如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则疗效更佳。914 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一般急性病例注射1 次即可, 如有必要可隔2~3 天重复用药1 次。在治疗上特别要强调的是, 本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因此有条件的应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2、预防:
(1)预防免疫每年春秋两季定期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肺疫口服弱毒菌苗进行两次免疫接种。
(2)改善饲养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提倡早期断奶。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程序;封闭式的猪群, 减少从外面引猪; 减少猪群的密度等措施可能对控制本病会有所帮助。
(3) 药物预防对常发病猪场, 要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