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产成绩受母猪繁殖力的影响,而母猪高繁殖力要求猪场经营者对母猪群体合理规划才能得以实现。母猪群体作为猪场生产的动力来源,保证其高产仔数、理想的断奶个体均重是母猪阶段的最基本目标,而后备母猪作为猪场生产动力续航来源,高效地饲养管理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商品猪场对后备母猪的引进毫无规划且不重视如何控制后备母猪的营养供给,易导致全群母猪高产持续时间短、母猪群体健康度偏低、使用年限短等问题。通过高效饲养管理、设计后备母猪存栏比例以辅助控制全群母猪更新,猪场管理者才能既保证猪群健康度,又能保证母猪高生产性能与使用年限。
1 引种
商品猪场后备母猪来源部分是从其他种猪公司扩繁场购买,合理选择后备母猪且设定相对应引种数量,以满足猪场对母猪群体更新率的要求是在引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引种两大核心问题即为:在种猪公司提供的可购群体优中选优,同时考虑所购后备母猪数量要结合本场淘汰要求及栏舍利用等情况。
1.1 选择后备母猪
商品猪场后备母猪引种更多地是依赖于对后备母猪表型性状而决定选择与否,表型选择是养殖者通过多年养殖经验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的系统性选择方案。引种人员很难判断种猪企业所提供的生产性能记录真实性,就目前的养殖现状,表型选择是对后备母猪选择较为有效的依据。表1为后备母猪表型选择的推荐观察点。
1.2 后备母猪占全群比例
后备母猪占全群比例实际与猪场母猪年更新率有关,基本原则是满足当生产母猪淘汰时,保证后备母猪可及时补充至生产群。生产群中母猪淘汰原因可细分为多种,但简而言之是其拉低了猪场生产水平而不得不进行处理。
猪场生产管理者对于猪场母猪年更新率要有清醒的认识,商品猪场并非像原种场需提高全群各性状遗传进展,因此,商品猪场母猪更新率较种猪场而言可适当降低。当前,30%一40%的母猪更新率被许多畜牧工作者及研究资料里所提倡,在这个更新率范围内,越趋向于30%越好。这不仅仅是考虑到购买后备母猪成本,也是以生产群体机体免疫能力的角度考虑。正常情况下,在母猪处于3一5胎阶段,其机体免疫能力处于最高水平。例如,PIC公司围绕母猪群体免疫力提出的种猪群胎龄分布结构,如图1所示。
母猪各胎龄占比与理想胎龄分布接近或处于可控的动态平衡中,既能保证群体的高产,同时也为生产群的健康度提供了保障。初产母猪占全群比例理想范围为17%一22% , 3一5胎母猪这阶段的母猪理想占比约为50%。若猪场有严格的隔离与驯化制度(在专用的后备母猪舍饲养6一8周),后备母猪理想日常存栏比例约占生产群体的8%一12%。猪场经营者还需根据母猪分娩能力与健康状况来制定母猪淘汰与引种计划,使后备母猪存栏与规划大体一致,最终目的都是通过降低成本而获得等同或更高经济效益。
2 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生物安全包括了保护猪场、猪群和猪场人员为避免遭受疾病侵害而做的相关措施,议题范围较大,本节所述内容仅针对后备母猪引种入场前后,所需采取的相关措施。就目前状况而言,养猪业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如家禽,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猪的生存能力与杭病能力比家禽强,故没有必要将生物安全做的那么严格。
2.1 消毒与检疫
后备母猪的消毒包括猪舍消毒、运输工具消毒、日常消毒等。后备母猪引种前,须将猪舍提前进行消毒处理,原则上至少保证后备母猪进猪舍时所有硬件都已干燥;运输车辆一般在引种时,种猪场会对其做相应的消毒处理,但为了以防万一,建议在出发前对运输车辆进行全方位消毒;在后备母猪上车过程中,若发现有其他猪场车辆也准备引种,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做带猪消毒;后备母猪引进后,所携带的微生物与本场微生物会有一定差异,为了防范微生物入侵建议严格定期做带猪消毒。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消毒剂可选用平时常见的烧碱、生石灰、碘伏等物品,也可用效果更佳的过氧化物。
由种猪场被引至商品猪场,环境发生改变,后备母猪在种猪场对之前环境中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未必对新环境中完全有效。种猪场与商品猪场微生物区系组成不一样,可能会导致后备母猪或猪场原有母猪产生疾病,因此,对新引进的后备母猪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可降低猪群发病风险。一般而言,后备母猪进人新环境后,需隔离饲养3d以上,如果该地区存在流行性疾病则需要隔离更长时间。隔离期间,技术人员可对后备母猪进行采血以作抗原或抗体检测。同时,对于运输过程中出现物理性损伤后备母猪可做一定的康复处理。
2.2 驯化融合
检疫执行完毕后,确定后备母猪处于“健康状态”,猪场可对新引种的后备母猪开展驯化融合工作。考虑到生物安全与硬件使用成本,大型养猪企业对于引种的驯化融合时间推荐为6一8周,其中2周为刺激期,4一6周为后备猪巩固期。
刺激期可使后备母猪逐步接触本场内部微生物,使机体建立对新环境微生物的免疫屏障。刺激方法比较普遍,众多养殖者耳熟能详,如利用经产母猪粪便、新生仔猪腹泻物、胎衣等,重点在于时间需要达到2周左右,平稳进行。基于后备母猪免疫屏障建立后,给后备母猪提供合理的饲养环境保证后备母猪发育与发情正常,避免繁殖性能因青年期饲养管理不当而造成繁殖性能永久损伤,这一阶段称之为巩固期。巩固期需要合理的饲养方案,合适的生活环境(小群体饲养,饲养密度为2~3 ㎡=/头,光照持续时间16h,光照强度300~350 Lux等),公猪诱情等。
生物安全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很少有资料针对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量化评估,养殖场对于生物安全上的投资及回报未能进行系统性分析,更多的是迎合潮流进行各项操作。没有合理地投资回报分析会导致猪场出现在生物安全上过分投人或过少投人的现象,猪场经营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分析以避免进入误区。
3 营养供给策略
猪场应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念,后备母猪营养供给是否合理深刻影响着其终身繁殖力。营养供给策略要保证后备母猪在相应的日龄达到合理的体重且有一定的体储,才能保证后备母猪在首个繁殖周期结束仍后能保持理想的繁殖水平。
3.1 保证后备母猪正常发育
所有的猪场对后备母猪健康度重视程度较高,都会及时采用合理的保健方案或对有问题的个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反而对后备母猪是否达到配种条件容易忽略。后备母猪主要关注重点详情见表2:1)能否保证乳腺发育正常;2)配种时,母猪是否已经达到体成熟)3)配种时体储能否满足首个繁殖周期需要。
90~200日龄对于后备母猪而言是其乳腺功能完善期(同时也包括其他生殖器官),这一阶段发育受阻会造成母猪繁殖水平终身受损。大型养殖公司会针对后备母猪群体提供专门化的营养方案,但部分商品猪场缺乏这样的实力,只能多咨询和遵从营养师的建议;第一次配种日龄设定在230 d左右,目的是保证骨盆发育足够降低初产母猪难产率;后备母猪体储与增重的达标可延长母猪使用年限,提升断奶后7d内发情母猪比率。
3.2 饲喂方案
饲养方案是为后备母猪达到上述生长要求而制定,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结合目前养殖现状,后备母猪饲喂方案整理如表3所示。
短期优饲是在配种前让母猪大量摄入营养物质,以促进卵泡发育(包括黄体),主要是针对部分猪场初产母猪产仔数偏低而制定,对于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猪场,采用这种饲喂方法并不能达到进一步提高产仔数的目的,后备母猪短期优饲方案如图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短期优饲方案只能执行到配种前,配种后严格控制母猪采食量,妊娠最初一个月内高营养水平严重影响胚胎着床易导致总产仔数偏低。
首次妊娠母猪与经产母猪饲喂方法差异并不大,国内外大量资料显示推荐饲喂量大同小异。需要注意的是妊娠后期胎儿体重快速增长阶段,如果猪场初产母猪发现难产比例较高,可以设定在妊娠100 d左右对母猪增加饲喂量。初产母猪首次哺乳总体都是进行自由采食,但畜牧工作者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母猪产后虚弱,不宜增加消化道负担,会在产后1周内进行一定程度限饲。笔者在对广西陆川县某大型猪场进行调研时发现,该猪场所采用的是少喂多餐,尽可能满足母猪食欲,该场母猪产后恢复较快、每批断奶仔猪23日龄个体均重在7~8 kg范围内波动,根据连瑞
营等的研究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应该是该猪场执行少喂多餐提高了母猪对日粮的消化利用率。对大部分仍采用“一日两餐”的猪场而言,分娩一周内仍需要一定程度限饲。
4 小结
猪场生产成绩受母猪繁殖力的影响,而母猪高繁殖力要求猪场经营者对母猪群体合理规划才能得以实现。母猪群体作为猪场生产的动力来源,保证其高产仔数、理想的断奶个体均重是母猪阶段的最基本目标,而后备母猪作为猪场生产动力续航来源,高效地饲养管理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商品猪场对后备母猪的引进毫无规划且不重视如何控制后备母猪的营养供给,易导致全群母猪高产持续时间短、母猪群体健康度偏低、使用年限短等问题。通过高效饲养管理、设计后备母猪存栏比例以辅助控制全群母猪更新,猪场管理者才能既保证猪群后备母猪是猪场保持高繁殖性能的根本,许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容易忽略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将目光投入到生产群体中,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思想。后备母猪饲养管理方案是依据许多研究者统计成果总结而成,具体实践还需猪场经营者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实施,尤其是要依赖数据化管理进行取舍。只有将所有的方案和研究成果通过经济学手段进行评估,才能采纳或者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