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种投放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尾。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
"缓苗
"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二、饲养管理
1、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经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方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2、后期培育阶段。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以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三、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
"肥、活、嫩、爽
",以黄绿色为佳。
2、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定期预防病害。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原则。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