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蠕形螨(Demodex caprae)属蠕形螨科,蠕形螨属,又称毛囊虫或脂螨,多寄生在羊的胸腹部和背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内。其引起的病变特征是造成毛囊炎、皮脂炎,在鲜板皮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凸出的白色结节,小者如针尖大,大者直径可达1cm,一般凸出板皮0.1~0.5cm,一张羊皮上寄生几个至几千个结节,0.1平方厘米结节内虫体数可达2000余条。
山羊蠕形螨病是严重危害山羊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世界上广泛分布,我国主要见于四川、江苏、湖南、江西、安徽、云南、上海、河南、山东、湖北、陕西和贵州等12个省市。贵州山羊蠕形螨病早于1955年初在贵阳10张板皮中检出8张;1988~1991年间,先后在3618张板皮中检出病皮2158张,平均感染率为59.65%;1990~1999年,有关专家对贵州省遵义、贵阳、黔东南州等地、县(市)的山羊蠕形螨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感染强度1~942个,平均感染强度40个/张,感染率高达70%。另据报道,1990~1995年湘鄂边区山羊蠕形螨的感染率为6.32%。自2003年4月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先后发现有类似症状的羊只出现,为了尽早查明病情,控制疫情发展,减少损失,我们采集病羊皮肤病料送贵州大学动物医学系预防医学教研室进行实验室检查,拟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防制措施。
一、案例
我县中寨乡某饲养产饲养山羊102只,2003年4月以来羊群中先后有39只发生以被毛粗乱,消瘦,贫血,皮肤出现结节或脓疮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用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内服、外涂治疗无效,死亡7只。此后,由于饲养户缺乏科学意识,疫病防制观念淡薄,为了减少个人经济损失,把病羊或带虫羊拿到市场出售,导致部分
养羊户特别是新建养羊户的羊群相继发病。到7月份,本病已波及我县中寨、官舟、思渠3个乡镇的4个规模养羊户存栏的430只山羊,共发病338只,发病率78.6%(338/430),其中以12月龄内的羊发病居多;死亡31只,死亡率7.2%(31/430),给养羊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
病羊开始眼结膜潮红,流出浆液性的分泌物;有的口唇出现溃疡灶,体温升高到39.5~40.5℃,被毛粗乱。随后皮肤出现绿豆大到蚕豆大的白色结节,以胸、腹、背、头、四肢等部位较为明显,结节突出于皮肤;有的形成脓疮、疮疤,破溃后结痂。感染严重的导致肌体极度贫血、消瘦而死亡。
三、实验检查
采集病羊皮肤结节20粒,送贵州大学动物医学系预防医学实验室。首先取部分结节充分研磨后反复冻融3次,再经超声波处理,进行痘病毒琼脂扩散试验,结果为阴性。另取部分结节切开挤出奶酪样分泌物,进行压片,显微镜检查,结果见到呈背腹扁平柳叶状,有四对足的虫体,大小为0.20~0.24mm×0.051~0.086mm;虫体自足体后扩张,颚腹毛显著,背足体瘤大,中央呈圆盘状;虫卵呈宽卵圆形,宽度超过35μm。
四、诊断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流
行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排除羊痘后,确诊该羊群患有山羊蠕形螨病。
五、预防与治疗
1、防制
(1)切实做好宣传、综合防制工作,特别是对规模养羊场(户)的羊群全面实行药物预防,用强力灭虫灵(含1%伊维菌素)注射液(浙江大学兽药厂生产,批号:20030315),按每10kg体重0.3ml,1次皮下注射;羊舍及周围环境,用10%新鲜石灰乳进行全面消毒。
(2)迅速划定疫区,严禁疫区山羊的调运和买卖,以防疫情的进一步扩散。(3)对病死羊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2、药物治疗
(1)用强力灭虫灵注射液,按每10kg体重0.3ml,1次皮下注射。一般5~7天后皮肤症状消失,14天后重复注射1次,疗效显著。
(2)为防皮肤患部感染,在加强护理的同时,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配合治疗,效果更佳。
六,结论
(1)山羊蠕形螨病的发生可对养羊业特别是羊皮加工业造成巨大的危害。以全省每年产羊皮400万张计,每年的患病羊皮230万多张,每张损失10元,经济损失达2300多万元。防治此病,保障毛皮的质量,对开发边远山区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2)山羊蠕形螨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皮肤病。其传播有直接接触传播或机械传播。动物的年龄、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对蠕形螨寄生均有一定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梅雨季节易发,贵州省西部、北部和东南部部分县(市)感染率较高。本病在我县尚属首次确诊报道,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染快,发病率高,使板皮质量降低,同时严重影响山羊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防治山羊蠕形螨是确保养羊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治首选浙江大学兽药厂生产的1%伊维菌素,其高效、低毒、广谱、价廉、使用方便,结合实情以抗生素或磺胺类辅助治疗,效果更佳。
(4)该病在本地区的这次流行,与养殖户的法律意识淡薄有一定的关系。应加强《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动物的防疫和管理意识;发现疫情及时报告,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推行准运证管理制度,避免饲养户因购进动物引发疫情,造成惨重的损失。
(5)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普及,提高饲养户科学管理水平,强化饲养户的疫病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