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乳业基地建在沂蒙山
董玉坤出身农家,18岁入伍当兵,1998年,部队提出了让全军喝上新鲜牛奶的口号,董玉坤想尽办法,克服了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转业后,他原本有了一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可是,对部队的眷恋和对农村的深情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尤其当他开车来到沂蒙山区,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了:这里除了老弱病残,就是留守儿童,贫瘠的土地逼走了青壮年们,山里人对未来的希望越来越孱弱。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一个退伍军人,董玉坤血液里流淌着的那一股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基因涌动起来。他决心回报沂蒙老区、回报红嫂的后代,很快,他的脑海里萌生了发展羊奶产业的念头。
农民害怕风险,喜欢观望,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少,为了调动农民
养羊,董玉坤挨家挨户去询问,逐门逐户地做思想工作。在向记者讲起山区养殖户生活的变化时,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记忆中的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也让记者们对阳春羊奶给山区带来的变化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2009年冬天,董玉坤来到临沂一个村庄的一户孙姓人家,一进屋他就吃了一惊。老孙一家三口只有一床被子,褥子居然是装着小麦秸秆的化肥袋子。董玉坤给这户人家无偿送去了30只奶山羊,老孙只要割点玉米秸秆,把羊喂饱,产出的奶就能以一斤2.5元的价格卖给董玉坤。一年下来,老孙挣了4万多。“哪里见过这么多钱啊!”捧着钱的老孙感动得眼含泪花,坚定了养羊致富的步伐。老孙由贫变富成了村里人的榜样。见他富裕了,村里人都跟着养起了奶山羊,贫瘠之地变成了孕育财富的宝地。柘山镇另一户通过养羊致富的人家,自己家母鸡产的鸡蛋舍不得吃,都是一个一个攒下来,等董玉坤去的时候硬塞给他。他们把对阳春的感激之情都融化在了这种朴素的行为里。
这是一个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基地,道路、羊舍、挤奶厅、办公室、餐厅一应俱全,谁能想象到,在两年前董玉坤刚刚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此地为沂蒙山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人文荟萃,且素有畜牧业养殖传统和基础,西邻沂水、临朐,南接诸城,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实为奶山羊养殖的福地。”董玉坤选中了这里,2011年3月份开始动工建设,如今,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已遍及整个潍坊南部地区,甚至是整个沂蒙山区。目前,柘山奶山羊养殖基地连接安丘、临朐、诸城、峡山、沂水等地的20多个奶山羊养殖合作社,辐射1000多个自然村,存栏奶山羊十多万只。
“一只羊”造富老区
老区之所以贫穷,一是交通不方便,二是山岭薄地多,不利于种庄稼,而这样的条件恰恰是阳春乳业需要的。山区老百姓没钱,没文化,没技术,但是有资源,有劳动力。阳春把羊免费送进山区,在村里建设全自动挤奶厅,早上晚上去收奶,老百姓只要会喂羊、放羊,就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阳春把基地选在沂蒙山、胶东半岛,用吹集结号的方式把山区农民、复转军人、毕业大学生聚在一块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终结山区农民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苦日子,二是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董玉坤对记者们说。
养羊到底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效益?面对记者的疑问,董玉坤算起了“养羊账”:“现在一只羊保守说每天产5斤奶,我们的羊一年产奶200天,这就是1000斤奶,一斤奶2块5,光卖给阳春羊奶一年就是2500块钱的收入。羊生下的羊羔我们回收,600块钱一只母羊,200块钱一只公羊,这又是800块钱。羊奶加羊羔一年收入3300块钱。刚开始养羊没有经验,成本高一些,照2300块钱算,还剩1000块。懂行之后,成本就下来了,一只羊能剩下1300到1600块的纯收益。基本上一个家庭两口子养五、六十只羊,一年赚七万块钱左右。年富力强的两口子能养100只,收入12万左右。羊还有一个特点,繁殖特别快,今年生了小母羊羔,12个月后,小羊羔又开始产奶了,羊的规模呈几何倍增。”
这笔账算得特别细,也特别实,如此一笔老百姓稳赚不赔的买卖,让记者和老百姓一样心服口服。董玉坤说,奶山羊养殖业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可复制的特点,便于大规模推广。一只羊一年纯利1500元,36万只羊如果都进入效益期,这就是5.4个亿的直接经济效益。
养的羊越多,自然就越赚钱,那么刚开始养羊的新养殖户养多少只羊合适呢?董玉坤说,阳春乳业在17个县推广了一个50只羊左右的标准化养殖计划,普通的养殖户养50只是最佳的数量,基本上一年能赚5到6万块钱。他建议,山里的老百姓第一年最好养二三十只羊,算是做一个实验,收入足以维系他们不用出去打工,等有了养殖经验,第二年再增加到50只羊。
“我们喝羊奶更放心了”
在养殖基地,养殖户尹荔香笑盈盈地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给记者们算起了“养羊账”。过去,她和许多当地农民一样,要么在外打工,一年省吃俭用省下两三万,要么在家种花生,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
2011年,董玉坤找到她,问她愿不愿意养羊,羊棚、水电都不要钱,只要出力养羊,一年赚的比打工还多。有这样的好事?开始她也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养了60只羊,几个月下来,她就赚了1万多。
现在,尝到甜头的她和丈夫已经养了400只羊,一年能赚30万的纯收入。“我儿子在外地上班,我们给他买了车。”尹荔香骄傲地说。“那你儿子现在是不是啃老啊?”有记者问。“是啊,可是我们有这个能力。”尹荔香的言语间充满了自信。
整齐划一的羊舍里,奶山羊白色的羊毛柔顺光亮,它们或闲庭信步,或低头小憩,一幅悠闲自得的样子。羊的脚下是一块特制的板,上面布满了边长1.5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羊的粪便可以从这些洞中漏下去。这里的每一只奶山羊的耳朵上都挂着一个牌子,每个牌子上都写着数字。基地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养殖基地的每一只羊都有‘身份证’,它的来源,它的产奶量,甚至它的脾性,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马上追溯到源头。”
挤奶的时间一到,饲养员带着羊走向专门通道。这些羊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天定时定点,自己好像知道一样,非常自觉地就排着队向挤奶厅走去。干净整洁的挤奶厅里,每只羊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爬上挤奶台,乖乖地一动不动等着工作人员挤奶。挤奶员先逐个擦洗奶山羊的乳头,再把挤奶器扣上,在真空泵的气压下,雪白的乳汁通过导管流进了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再进入储奶罐。
“羊奶从乳房里挤出来,到制成成品奶的整个过程,人都接触不到奶,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消费者是第一个见到羊奶的人’,这是我们正在致力打造的生产模式。”董玉坤告诉记者,“鲜奶很快就会到制冷罐,温度保持在2到4摄氏度,长途运送时也是冷藏,完全是冷链一体化。”
“看了这样现代化的养殖,标准化的生产,我们对羊奶的质量有了重新的认识,以后喝羊奶更放心了。”新华社高级记者杨咏表示自己深受震撼,一是董玉坤不忘部队恩情,带领退伍军人创业的豪情壮举,曲折而豪迈,令人震撼。二是看到阳春乳业公司管理之规范、设备之先进,羊奶产品质量得到很好地保证,使人放心。三是企业致富不忘恩,积极回报老区的做法,体现了羔羊跪乳之情,让人感动。
人民日报总编室经济新闻版总编杨义对这次阳春之行感到收获颇丰,他告诉我们:“在沂蒙老区建立奶山羊养殖基地,在附近村庄联合养殖散户进行统一管理,对老区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对老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要想今年不缺钱,就到阳春来养羊。”采访结束时,一位记者幽默的感慨,引来了大家的一片笑声,这笑声,随着大家的视线传遍整个柘山奶山羊养殖基地;这笑声,带着更多人的希望和期盼,向更广阔的绿色原野传播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