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白山羊是板皮优良的皮肉兼用山羊,分布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的伏牛山区。 伏牛白山羊分有角和无角两种类型,体质坚实,体格偏小。骨骼坚实,结构匀称,皮狭紧凑,体长大于体高,后躯发育良好,中躯略长呈桶形,头中等大,面略凹,有须,颈肩略窄,背腰平直且结合良好,四肢端正,关节明显,蹄质坚实。
1、品种来源及发展
1.1 品种来源
据《南阳畜牧志》记载:明末李自成人豫后,从西省(青海、甘肃)一带引人大白山羊,经过风土驯化及群众选育,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在《卢氏县志》上也有明代中期以后“山羊从西引入”的记载。
1.2 品种标准
《河南省地方标准——伏牛白山羊》(DB41/265—2001)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06-12发布,2001-08-20开始实施。
1.3群体数量与规模
据统计,2005年末产区伏牛白山羊存栏68.9万只。其中母羊45.47万只,能繁母羊13.64万只,公羊23.42万只,用于配种成年公羊2.41万只,育成公羊4.48万只,育成母羊4.20万只,哺乳公羔1.45万只,哺乳母羔1.58万只。基础公羊占全群3.5%,基础母羊占全群60%。
1.4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对伏牛白山羊的影响
伏牛白山羊对当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应,耐寒耐热,抗病能力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伏牛白山羊品种形成的基础。一是丰富的饲草资源和充足的农副产品为伏牛白山羊饲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伏牛白山羊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当地群众形成了喜欢
养羊的习惯。三是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历史上豫西山区交通闭塞,很少有外地羊进入,伏牛白山羊逐渐形成了遗传性相对稳定的群体。四是群众在养羊生产中,注重选种选育,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今天的伏牛白山羊地方品种。
2、体形外貌
2.1被毛及肤色
伏牛白山羊被毛纯白、肤色粉红。被毛有长毛和短毛两种类型:长毛羊多产于深山区,短毛羊多产于浅山、丘陵和平原地带。近年来,长毛羊在生产中逐渐被群众淘汰,主要为短毛羊。伏牛白山羊底绒少,当地群众无抓绒习惯。
2.2外貌特征
伏牛白山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格中等,体躯较长。头部清秀,上宽下窄,呈三角型,分有角和无角两种。有顺风角、剑峰角、螺旋角3种类型,角多灰白色;鼻梁稍隆,耳朵小而直立,跟睛大而有神。颈部长度适中,母羊颈略窄,公羊颈粗壮。胸较深,肋骨开张.背腰平直。体躯各部位结合良好,中躯略长,腹部充实,尻部稍斜。乳房结实,乳头短小,个别有副乳头。四肢健壮而端正,蹄质坚实,蹄壳腊黄或灰黄。尾短呈锥形。骨骼结实吗,肌肉发达。
3、体尺及体重
2006年8月20日—9月28日。在内乡县马山、乍岖等5个乡镇,测量成年公羊20只、成羊母羊80只。其中t成年公羊体高67.25 cm、体长75.00 cm、胸围84.30 cm、胸宽17.50 cm、胸深33.60 cm、体重44.8 kg)成年母羊体高61.88cm、体长68.70 cm、胸围78.19 Cm、胸宽15.73 cm、胸深31.95cm、体重37.31 kg。
4、生产性能
4.1 产肉性能
宰前空腹体重,公羊为35.25 kg,母羊为32.13 kg;胴体重,公羊为16.95 kg,母羊为14.25 kgI净肉重,公羊为14.52 kg,母羊为12.03 kg;内脏脂肪重,公羊为1.15 kg,母羊为1.13 kg;骨骼重,公羊为2.43 kg,母羊为2.23 kg;屠宰率,公羊为51.27%.母羊为47.58%;净肉率,公羊为41.07%,母羊为37.16%;肌肉厚度,大腿肌肉厚度,公羊为3.98 cm、母羊为3.76 cm,腰部肌肉厚度,公羊为4.25 cm、母羊为3.75 cml肉骨比,公羊为6.0:1。母羊为5.5:1,眼肌面积,公羊为7.03 cm2,母羊为6.27 cm2,肌肉主要化学成分,水分72.49%,干物质27.51%,蛋白质22.94%,脂肪6.23%,灰分0.96%。
4.2产乳性能
一般产乳高峰期在40 d左右.45~60 d断奶,后期泌乳量逐渐减少.前40 d每只哺乳母羊产乳量为80 kg左右。
5、繁殖性能
伏牛白山羊性成熟较早,一般为3~4月龄,一般在8~10月龄配种,利用年限5~7年,最长可达9年;发情多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他季节也有发情;发情周期为16~20 d,以18~19 d为多,发情期持续1~2 d,青年母羊发情持续时问较短;怀孕期为142~155 d,平均150 d。平均产羔率为202.5%。
羔羊的初生重,公羔的平均初生重为2.71 kg,母羔的平均初生重为2.54 kg(初生重以羔羊出生后半月体重为准);羔羊断奶体重,公羔为7.6kg,母羔为7.28 kg;哺乳期日增重,公羔为107.40g,母羔102.43g。